郭沫若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郭沫若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1、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2、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3、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4、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与他的三位夫人

媒妁之约——张琼华 

  1912年正月十五,20岁的郭沫若(1892~1976)奉父母之命,和四川乐山老家的张琼华结婚。 

  事情回到1911年的一天,郭沫若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女家是苏溪镇的张家小姐张琼华,和远房的叔母是亲戚。因为是门当户对,母亲又亲自去看过本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不便拒绝,只好趁这一年的年假回故乡草草完婚。 

  喝了交杯酒后,新郎和新娘才第一次见面。揭开新娘头上的脸帕时,郭沫若心里怦怦直跳,他屏住呼吸想要看个仔细,但昏昏然只见一双三寸金莲,一对翘天的猩猩鼻孔。郭沫若在极度失望中返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 

  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成都了。这一年的暑假他曾回家居住,但每晚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绝不和张琼华同房。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对郭沫若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 
 

异国之恋——佐藤富子 

  1916年8月初的一天,郭沫若从冈山来到东京。他这次到东京来,是为不久前去世的友人陈龙骥料理后事的。他来到陈龙骥曾经住过的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在洁白又宁静的走廊里,无意中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看护。她的身高约有1米67左右,体态丰润,皮肤白嫩。这就是佐藤富子。 

  大约一星期前,郭沫若患病住院,陪同前来的有10几个人,也都是学生模样。佐藤富子前来看热闹,还主动和郭沫若打了招呼,郭沫若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今天在走廊里,佐藤富子又遇见了他,就好像有什么缘分似的。在这位年轻的护士面前,郭沫若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混合着欣喜和艳羡,掠过了他的心头,他故作镇定地向富子说明想拿X光片的来意。 

  佐藤富子给郭沫若寄来X光片时,还用英文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了许多宗教上的教训。 

  原来富子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生于1895年,仙台人,父亲是位牧师。在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毕业后,富子立志献身于慈善事业,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一人从仙台来到东京,在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当了看护。

  郭沫若一遍遍读着富子的来信,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带着苦味的甜蜜。既在国内饱受包办婚姻之苦,又在异邦备受欺侮之痛,这时的郭沫若得到了这样一位日本女子的尊重、同情与爱怜,恰如在苦难中遇着了圣母玛丽亚,万分感动。 

  郭沫若当即给佐藤富子回信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丽亚那样的心情,我爱上了您。” 

  几天以后,佐藤富子读罢郭沫若的来信后禁不住笑起来了,心想:“这是情书啊!爱上了我真是奇怪,不过,他是一个可爱的学生,好男子……”

  东京到冈山,虽相隔千里之遥,但隔不断一位中国留学生和一位日本姑娘的绵绵情思。从那以后,郭沫若和佐藤富子每个星期要通上三四封信。 

  转眼到了年假,郭沫若再次来到东京。他要和佐藤富子商量一件大事:“我以为你既矢志在献身事业上,只充任一个看护妇,未免不能充分地达到目的。我劝你改进女医学校,我可以把我一人的官费来做两人使用。” 

  郭沫若注视着佐藤富子,把心中蕴蓄已久的话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市谷的女医学校每年3月招生,时间紧迫,病院里整天忙碌不休,没有准备的余暇。我看你索性把病院生活早早牺牲了,同我到冈山同居,一面从事准备,好不好?”佐藤富子答应了郭沫若的要求。 

  郭沫若得到了佐藤富子的爱情,多年来心中无限大的缺陷,终于得到弥补。他给她取了个圣洁的名字:安娜。

  这时,郭沫若面临着两难处境。和安娜的自由结合,尤其是提出要和张琼华离婚,让他备受家长的斥责。郭沫若想到父母都老了,张琼华又是旧式脑筋,考虑再三,最后他决定永远和家庭疏远。直到安娜生了长子以后,郭沫若的父母才承认了安娜的存在。 
 

忘年之交——于立群 

  好像是命运的安排,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便通过林林的介绍,与小他24岁的于立群相识了。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仅仅20来岁,梳两条小辫,穿一身蓝布衣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就和乡下姑娘那样。作为一名女演员,她在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却丝毫没有感染到时髦气息。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之所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日本期间曾结识了天津《大公报》驻东京的女记者于立忱,并一度与之过从甚密。1937年,于立忱回到上海后自缢身亡。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她的身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身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又飞回到他身边。 

  于立群于11月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郭沫若第二天也乘法国邮船秘密离开上海赴香港。但是为了保密起见,他没有告诉于立群。所以,当于立群在香港见到郭沫若时,真是有些出乎意外。在此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由相敬而相爱。 

  12月6日,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又乘船到达广州。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于1938年在广州正式复刊。 

  郭沫若来广州后住在新亚酒楼。元旦这天,他突然接到来电,让他去武汉一趟。于立群本来就打算去武汉再转陕北的,为了结伴同行,她便与其他朋友分开,搬进了新亚酒楼与郭沫若同居。 

  新亚酒楼,成了于立群生活中的一个新起点,而对郭沫若来说,则意味着他在婚姻史上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于立群出生于官宦人家。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喜爱书法,能悬肘写一手正宗大颜字。她性格文雅娴静,住在新亚酒楼里,整天只是不声不响地读书写字。笔能达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于立群跨过了年龄和经历的差距,两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样浓得化不开了,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的第三位妻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