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简历缪钺个人资料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缪钺简历缪钺个人资料,近期需要求职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缪钺(1904-1995),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人,生于河北迁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 1904年生于北方,居家保定。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另一特点是博通与专精相结合。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曾任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

缪钺(1904-1995),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人,生于河北迁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 1904年生于北方,居家保定。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另一特点是博通与专精相结合。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曾任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

缪钺 - 背景资料

缪钺,原籍是江苏溧阳而生长于北方,家居保定。五、六岁时开始认字,七、八岁时,从外祖父邹蘅衫公读《论语》、《孟子》。养成背书习惯的开始,对其后来很有影响。

自从九岁插班入小学一直到十八岁中学毕业,这十年中,是其治学练基本功、打基础的时期。

家中藏书颇多,又得到其父亲与学校教师的辛勤教诲,所以从小时起就养成阅读古书的兴趣与能力。从幼小时识字以后,就读文言书,学写文言文,很自然地逐渐熟练掌握古代汉语。

在小学、中学肄业时,校课清简,寒暑假长,充分利用这许多空闲时间,广泛阅读古书,包括经、史、子、集各方面,其中有少数是全读、细读的,而大多数则是选读或略加翻检。在其受教与自学过程中,逐渐懂得了一点治学方法。

缪先生的父亲认为目录学是治学的门径,教其先看《书目答问》,然后再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以这两部书常置案头,以供翻检。在一个暑假中,曾按照《书目答问》的体例,将家中藏书编了一本书目,父亲还为其写了一篇序。时常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许多古书作者的身世,书的版本、内容、体例及其长短得失。父亲又教导其,读古书必须懂训诂、校勘,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这方面造诣最精。所以经书如《诗经》、《左传》时,常检读《经义述闻》。王氏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对于古书中僻奥难解的词句(其中有些是自汉朝以来的注家都没有说清楚的),均能旁征曲喻,求得其本义确解。其见解之精辟,真能益人神智。段氏《说文解字注》,也是经常检阅。读段、王诸家之书,对于文字、训诂,理解古书,虽然受益很大,但思想不免拘于字义章句之间,后来读了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懂得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学,使其的思想豁然开朗。

先生生性爱好古典文学,曾选读《庄子》、《楚辞》、《史记》、《昭明文选》、陶渊明、杜甫、李商隐、黄庭坚、吴伟业诸家诗集以及各种重要的文章、诗、词选本,如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禛《古诗选》、姚鼐《今体诗钞》、沈德潜《唐诗别裁》、张惠言《词选》等等。虽不尽解,却很爱读,名篇佳什,经常背诵。又练习写作古文、骈文、诗、词等,通过实践,更能了解古人创作的甘苦、艺术手法以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微旨。对于史书,《资治通鉴》是先生最爱读而且熟读的。(当其十二、三岁肄业于高小时,国文教师张卓园先生经常指导其读课外书籍,他特别指出《资治通鉴》的重要,要先生读书时以朱笔断句,并且在小本中记下疑难与心得。)各种笔记、诗话、小说、戏曲等,我也极喜浏览,不但增广知识,且可以在研读经史之后,娱情遣兴,以资调剂。《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桃花扇》等,先生都看过,对于《聊斋志异》,尤其读得熟。

缪钺 - 生平简介

1904年生于北方,居家保定。

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

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先生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

1989年,缪钺获得了一项很高的荣誉,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1995年去世。

缪钺 - 学术成就

1、中国诗歌史

缪钺对中国诗歌史了然于心,对某个断代文学思潮、某个流派、某个诗(词)人作品分析评价起来举重若轻,切中肯綮。以李清照为例,缪先生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词这种文学体式,最能表达幽约细美之情,而具有幽约细美之情的人,也更适于填词。”

他把词人划分为五种类型,而李清照属于“悱恻善怀,灵心多感,其情思常回翔于此种细美凄迷之域者,则为纯粹之词人”,兼“有高潮之境界、富创辟之才能”的特点。更进一步分析其艺术风格,“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足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他站在中国诗歌史、中国词学史的高度,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指出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体察入微,纤毫毕见,遂成不刊之论。

2、中国历史

缪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涉及思想、文化、经济、民族、人物诸方面,从先秦诸子一直到近代的王国维,而以魏晋南北朝史最为娴熟。与某些偏处一隅的专家不同,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他都能将其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予以观照。

他特别推崇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治史之道,强调研究历史要贯通古今,要“上溯”和“下探”。在《用“通古今之变”的眼光研究唐史》一文中,提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各方面的情况,应当上溯魏晋南北朝以考其渊源,下探宋元明清以明其影响”,充分表现了其大家眼光。

其《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一文,从道与势的矛盾、求知之难与感遇之切两个问题考察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指出“掌握了这两个情结,就可以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士人的心态,也是开启中国古典文学深层的钥匙”,到达化境的通人卓识。

3、古典文学史

缪钺先生文史双栖,为卓然大家。长期供职四川大学历史系,古典文学研究却是缪钺先生早期和晚期治学的重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八卷本《缪钺全集》,将缪钺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归纳为冰茧庵古典文学论集、冰茧庵词说、杜牧研究、中国文学史讲演录(唐以前)和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四卷,占全集篇幅的一半。

这一部分研究成果由于在全集结集之前没有正式出版,它的价值还很少被学界认识与关注。就缪钺先生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成果而言,其特色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部分研究成果由于在全集结集之前没有正式出版,它的价值还很少被学界认识与关注。就缪钺先生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成果而言,其特色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重视探寻文学史现象的规律性。

其二,着力辨古今已有之评判,独抒己见,还文学史之真实。

其三,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令人折服的结论。文学史强调沿流溯源、由源及流,考镜源流才能烛照全史。

缪钺 - 治学琐言

首先,一个人要想做学问,先练基本功是必要的。对于一个想研治文史的人来说,基本功就是关于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目录学的基本知识。

“熟读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点经验。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背诵其中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吕祖谦《吕氏家塾读书记》)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六《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丘濬《朱子学的》“朱子论读书法”条)这些都是古人治学的经验之谈,书一定要精读熟读。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读书不仅是要多获知识,而且应深入思索,发现疑难,加以解决,此即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所谓有心得。朱熹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又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

治学者如果只知道深入探索,还是不够的,同时,又要求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眼。黄庭坚说,陈师道“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后山诗注》卷首王云题记)所谓“知天下之脉络”,就是要求有远见通识。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要“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这个意思。我常对所培养的魏晋南北朝史专业研究生说:“你们研究的专业虽然是魏晋南北朝史,但是你们如果局限于这个范围之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的许多问题,你们还是难以探索深透,必须上溯先秦、两汉,下贯唐宋,才能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

古人治学的良好经验与方法,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但是还必须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夜读》诗,自述读书治学之经验。

少时伫兴亲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脉络尽分明。
九原随会犹能作,并世扬云敢互轻?后世视今今视昔,夜灯下笔悟平生。

缪钺 - 学人轶事 

20世纪4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缪钺的《诗词散论》。曹聚仁评价,文艺批评家之中,周作人、朱自清、王力为前辈权威,而“后起的钱钟书、缪钺,他们的见解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处,每每超越了王国维、鲁迅和周作人。”   

久居海外,于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诗词名家叶嘉莹曾回忆说:“我对缪先生之钦仰,盖始于三十余年前初读其著作《诗词散论》之时。我当时所最为赏爱的评赏诗词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种即是先生的《诗词散论》。我以为这两本书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他们均不只是诉之于人之头脑,而且也是诉之于人之心灵的作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是既充满了熟读深思的体会,也充满了灵心锐感的兴发。” 从那时始,缪钺和叶嘉莹合著了《灵溪词说》。这是又一部于词学研究和鉴赏领域,不可不读的书。

缪钺的儿子缪征明回忆父亲:他常在屋里走来走去,背诵古人的诗词,或者自己作诗填词。“他的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像唱歌一样。可能那种时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享受吧。” 缪征明是四川教育学院的退休教授。在他记忆中,从没见过父亲暴怒,也没见过父亲欣喜若狂。“大概只有在逗小孩的时候,他会哈哈大笑。” 缪征明说,父亲这辈子最高兴的时候是听到抗战胜利。“当时他就在屋里走来走去,欣然四顾,嘴里不停念叨着‘好了,好了,这下好了’。” 而父亲这辈子最烦闷的时候,是在抗战中,当时他为了国事、为了学校欠薪,经常在屋里踱步。“他也只是叹气,就这样,‘唉……唉……’的。”   

缪钺生性清淡。文人的习惯中,他于酒没什么兴趣;喜欢喝茶,而且非常讲究。秋天,他喜欢吃螃蟹。虽然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几十年,但螃蟹是不会做成麻辣味的,而是最简单的清蒸。 在缪征明家中,两面墙上分别挂着父亲的两幅字,临王羲之“兰亭序”和“尺椟”。有研究者认为,缪钺的书法“颇得学养之助”,“缪先生当千余年后,其诗文书法皆能得魏晋之髓,若非其学养至深厚,是难以达到这一境界的”。

缪钺为人也颇具魏晋风度。红学家周汝昌上世纪50年代初任教于四川大学,出版了他的名作《红楼梦新证》,于是送一本至缪钺处。不久,时值大年初二,他要进城,在汽车站遇见缪钺。缪钺老远就打招呼,过年过节的话一概不及说,开口便是:“你的书,我接到后很‘贪’地一下子读完了,甚至耽误了吃饭和入睡。我已作了两首七律咏它。”说着,就将诗逐句地高声诵给周汝昌听。

当时,在站台候车的人们都惊讶地望着这个“怪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周汝昌回忆:“先生当时的那种兴奋的神情,旁若无人的风度,至今历历如在目前。”

缪钺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偶尔也会有一两句妙语。抗战期间,他任教于内迁遵义的浙江大学,和数学家苏步青是同事。苏步青喜好诗词,常来缪家谈论。缪钺会指着他告诉儿子:“苏伯伯是大数学家,他‘数不清’还当数学家!”

缪钺的孙子缪元朗从小和爷爷长大,他说:“爷爷从来喜欢安静。”一次,儿时的元朗在家中跑来跑去,踩得地板嘎吱作响。缪钺也不呵斥,而是把他叫进书房,抱起放在自己身旁的藤椅上,说:“咱们比赛闭上眼睛打坐好不好?” 缪元朗笑着回忆:“于是我就上当了,闭着眼睛一心要比过爷爷。坐了半天,睁开眼睛,发现他早在那儿写他的东西了。”   

关于文史大家,总是会有很多记忆力超群的故事,比如陈寅恪。缪钺也不例外。上世纪70年代,他患严重的白内障,双眼一度完全失去视力,但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当时,缪先生坐在讲桌前,全凭记忆引经据典。他的一位学生则站在他身后,在黑板上书写。

缪钺 - 主要著作

1.《元遗山年谱汇纂》 1935年,钟山书局,南京。(《国风》第7卷3、5号专号)
2.《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 1943年,青年出版社,重庆。
3.《诗词散论》 1948年,开明书店,上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4.《杜牧诗选》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5.《杜甫》 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6.《三国志选》 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
7.《读史存稿》 1963年,三联书店,北京。
8.《杜牧传》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9.《杜牧年谱》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三国志选注》(主编) 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11.《冰茧庵丛稿》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2.《灵溪词说》 与叶嘉莹合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年,《国文天地》杂志社,台北。1993年,正中书局,台北。
13.《三国志导读》(主编) 1988年,巴蜀书社,成都。
14.《冰茧庵序跋辑存》 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15.《冰茧庵剩稿》 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16.《词学古今谈》与叶嘉莹合著 1992年,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岳麓书社,长沙。
17.《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 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18.《缪钺说词》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另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发表论文120馀篇,多数收入上述各论文集。《缪钺全集》于2004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

缪钺 - 所获荣誉

1989年,先生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先生的专著曾多次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哲学社会优秀科研成果奖荣誉奖。

1995年,《灵谿词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缪钺 - 人物评价

曹聚仁评价,文艺批评家之中,周作人、朱自清、王力为前辈权威,而“后起的钱钟书、缪钺,他们的见解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处,每每超越了王国维、鲁迅和周作人。”  

诗词名家叶嘉莹曾回忆说:“我对缪先生之钦仰,盖始于三十余年前初读其著作《诗词散论》之时。我当时所最为赏爱的评赏诗词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种即是先生的《诗词散论》。我以为这两本书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他们均不只是诉之于人之头脑,而且也是诉之于人之心灵的作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是既充满了熟读深思的体会,也充满了灵心锐感的兴发。” 

缪钺先生去世以后,史学大家周一良曾撰一挽联:“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弟子。诗词并美,灵谿妙谛一代宗师。” 这是对缪先生最精当的评价。

缪钺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YY简历模板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