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精选3篇)

  1. 1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2. 2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3. 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按平面布局识别与划分如功能分区危害的分布安全距离等。

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2017-10-13 03:38:52 | #1楼回目录

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8-20 21:19:51点击数量:712

]1 目的

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 ( 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 ) ,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

职责

3.1 质量安全环保科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党群工作部负责本厂办公区域和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3.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4 工作程序

4.1 风险识别

4.1.1 危害识别组织

质量安全环保科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 )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b )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c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d) 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e )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4.1.2 风险识别的范围与内容

风险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厂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尝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a )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b )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c) 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d) 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e) 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4.1.3 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 )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

b )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c )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 )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e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f )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g )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h) 机动车在道路行使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

i )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

4.1.4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及污染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调查表、查阅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安全检查表( SCL )等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进行辨识。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及其程度。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

4.1.4 作业活动的选定与划分

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的作业活动,根据下列方法或下列方法的结合来识别和划分作业过程:

按地理区域识别与划分,如:

1 )地理环境,包括施工所在地地质特征及周围地区地形地貌、居民社区分布 ( 附图 ) ;

2 )社会环境,包括风俗人情、社会治安状况、交通通讯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地方病及传染病情况等;

3 )自然气象,气温、湿度、风、雨、冰、雾总量及分布规律;

4 )水文和水质,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水渠和地下水;

5 )自然灾害,包括气候、地质灾害等;

6 )可依托的抢险资源,包括消防、医疗急救等;

b) 按平面布局识别与划分,如:功能分区、危害的分布、安全距离等。

c) 按工艺流程、设备与装置识别与划分

1 )采油系统,包括:油气、掺水总机关、分离器、计量房间、加热炉、配水间、库房、抽油机、采油树等。

2 )输油转油系统,包括:罐区、化验室、配电室、泵房、加热炉、分离器、除砂器、加药间、卸油

尝发电机、换热器等。

3 )注水系统, 包括:罐区、加热炉、配电室、值班室、化验室、泵房等。

4 )污水系统,包括:罐区、化验室、配电室、泵房、加药间、沉砂池等。

d) 按生活和应急设备设施识别与划分,如:

1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宿舍、食堂、饮用水、食品、娱乐活动等。

2 )消防、应急、急救、劳保、警示、防护、污染防治设施等。

e) 按作业中的危害对象来识别与划分

健康危害: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粉尘;

2) 管理制度: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监督管理、许可制度、工作制度;

3) 环境污染:相关作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油、废渣、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f) 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包括:设备、电器日常维修、水套炉点火、更换压力表、吊装作业、动火作业、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加盘根、手持电动工具使用等。

4.1.5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后果:

a )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

b )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中毒、失明、皮肤并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c )财产损失;

d )工作环境破坏;

e) 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

f )资源消耗。

4.1.6 风险识别的步骤

a) 各队站按上述要求对各项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能够控制或可使加影响、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填写各类风险识别表,制定削减措施,填写本单位的《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作业区确

认,由作业区汇总成本单位《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再报质量安全环保科进行确认,汇总时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b) 厂机关各部门和作业区机关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由各部门和作业区组织识别,填写《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质量安全环保科确认并保存。

c) 各部门和单位应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风险识别活动。

4.2 风险评价的依据与判别准则

4.2.1 质量安全环保科负责收集并建立下列评价依据与判别准则:

a)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以及合同、协议等要求;

b) 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c) 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规模、程度、发生频率、控制现状;

d) 本厂实际状况(技术、资金、能力)以及各相关方利益。

4.2.2 质量安全环保科在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危害和影响分级打分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4.3 风险评价

用是非判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对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评价、环境因素再用打分法评价。

4.3.1 是非判断法——适用于各类风险

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判定依据,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危害因素:

a )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

b )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如泄露、火灾、爆炸等);

c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d )紧急状态下的危害和环境因素;

e) 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

f) 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大环境因素。

g )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4.3.2 矩阵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评价分级

按风险矩阵图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评价, 风险 评价 的结果可分为以下三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 R=L*S=1~5 );一般危害因素 ( R=L*S=6~14 );重大危害因素( R=L*S=15~25 )。

注意: R 值的界限值, L 和 S 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质量安全环保科组依据企业情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评估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S )

分数人员伤亡程度·死亡

财产损失≥ 8 万元

停工时间对声誉的影响

≥ 30 天引起国内公众的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

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5·终身残废

·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 3 万元

≥ 10 天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

当地媒体大量的反面报道;国内媒体负面

·职业病4

·慢性病

报道,当地或地区或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住院治疗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 1 万元需住院·皮外伤2

·短时间身体不适1

没有受伤

无没有误时没有公众反应

小于 1 万元

半天

≥ 1 天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

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公众对事件有反应,但是没有表示关注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L )

员工胜任程度

分数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防范、控制措施

(意识、技能、经验)

每天发生,经常从来没有检查 没有操作规程 5

每月发生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意训不够、缺乏经验)措施

偶尔检查或大有,但只是偶尔执行不够胜任防范、控制措施不4

检查 每季度发生月检 3

每年发生周检 2

偶尔或一年以日检 1

上发生

严重性

可能性

12345

完善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一般胜任有,但没有完全使执行

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有、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有,偶尔失去作用

或出差错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高度胜任(培训充分,有效防范控制措执行

经验丰富,意识强)施。

风险评估表

1

2345

123452468103691215481216205

10152025编辑:ymjzyq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2017-10-13 03:39:07 | #2楼回目录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范围

为了辩识、评价生产、经营过程、活动中的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尽可能降低健康安全风险,选择合理、可靠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削减措施的范围、管理、评价方法、执行程序等内容。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措施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http://baogao.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

http://baogao.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Q/SY1002.1-2016、GB/T28001-2001标准所规定的术语。

4职责

4.1质量安全技术部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辨识危害因素和实施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组织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4.2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本区域的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本单位、本区域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控制和管理,负责落实制定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5程序内容

5.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范围

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风险评价。

b)固定生产、工作场所风险评价。

c)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油化作业、化学清洗、现场服务等)风险评价。

5.2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步骤:

a)划分作业活动。

b)辨识危害因素。

c)确定风险。

d)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

e)制订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f)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5.3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周期

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项目施工前进行。

b)固定生产尝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每年年底组织一次评价。

5.4危害因素辨识

5.4.1识别危害和影响的原则

a)识别危害和影响应从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虑。

b)鼓励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辨识。

5.4.2确定危害和影响的范围

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本单位生产及相关活动的所有方面、各个时期、不同状态的产品、活动、施工、设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如设备修理、储罐维修、清理、装置开停车等)。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c)工作场所内的设施,如锅炉、车辆、化工生产装置、储罐、起重设备、其他设施等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部所提供的设施。

d)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e)原有设备设施超过期限使用后废置、拆除、处理。

f)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因素和影响。

g)新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5.4.3危害的分类

本公司按GB/T13816-1992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包括:

a)物理性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c)生物性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8-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d)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e)行为性危险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f)其他危险因素5.4.4危害辨识方法

本公司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为现场观察、调查表法和工作任务分析方法组织实施,同时辨识时要考虑:

作业环境、条件状况。各种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生产活动的噪声、粉尘、振动等影响。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反应措施是否制定。作业场所安全、卫生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设备设施防护装置、用品是否齐备等。5.5风险评价方法5.5.1直观评价法

凡是属于以下情况的危害因素,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害因素:勘探局及长庆化工公司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

本公司近三年内曾出现过轻伤以上事故的危害因素;本公司三年内曾出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危害因素;

一旦出现事故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危害因素;相关方经常抱怨和投诉的危害因素。5.5.2LEC评价法

5.5.2.1公司主要采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LEC法即:D=LEC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完全预料到

分数值10

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危险环境中

分数值10

相当可能不经常但可能完全意外极少可能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极不可能实际上不可能

事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C值)可能结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灾难数人死亡非常严重1人死亡严重伤害重大手足致残较大受伤较重引人注目轻伤5.5.2.2危险等级划分

6310.50.20.1分数值10040157531

每天工作时间在暴露危险环境中每周一次出现于危险的环境中每月一次每年一次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公司于危险情况的时间风险值D(L×E×C)

危险性程度极其危险停产整改高度危险立即整改很危险及时整改可能危险需要注意稍有危险

63210.5分数值分数值>320320-160159-7069-20<20

D值>320160~32070~160

风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A级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B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C级

D值20~70

<20

风险程度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D级E级

5.5.2.3对已确定识别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和整理,进行风险评价、划分等级,分为:a)一般危害因素:危险程度为稍有危险和一般危险的。b)重大危害因素:危险程度高度危险和极其危险的。

对于显著危险(c级)风险,应经过评价小组评审以确定是否为重大危害因素。5.6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

5.6.1质量安全技术部负责组织各部门、相关单位组成评价小组并指导全体员工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综合采用适当的危害辨识方法,针对本公司活动、服务全过程的危险因素现状进行调查识别。

5.6.2各单位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本单位危险因素,编制并依据经确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危害进行评价,填写《危害因素清单》、《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5.6.3各单位将本单位风险评价的结果报质量安全技术部,质量安全技术部负责核实、确认、汇总,编制本公司《危害因素清单》和《重大危害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5.6.4本公司员工人人要参与危害辩识。

5.6.5危害辨识和评价结果应形成风险评价报告。5.7风险消减和风险控制措施

5.7.1质量安全技术部组织各单位根据已识别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程度大小,按如下优先顺序排列,采取相应的风险消减、控制措施,并制订风险控制计划。根据已识别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

-10-

程度大小,对于重大风险要考虑纳入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实施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a)消除风险来源。

b)采用设备改造、工艺更改或工程项目降低风险。c)制订并执行相应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d)减少员工工作的暴露时间。

e)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f)加强员工的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5.7.2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予以评审:a)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风险。b)是否产生新的危害。

c)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对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评价。e)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5.7.3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实施要求

a)对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分解至岗位,并在相关岗位的HSE指导书中予以明确。

b)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c)明确项目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失效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d)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资源支持应满足措施的需要。e)所有的预防措施要充分考虑设施的完整性。5.7.4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监督检查

各单位、部门负责组织风险削减措施的落实、实施和检查,确保风险削减措施的有效实施。5.8危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动态管理

5.8.1本公司对固定场所每年进行一次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确认,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相关方对安全影响的投诉、法律法规有重大调整、本公司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设备有重大变化或公司内规划有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时,应适时进行。

5.8.2质量安全技术部及各部门、相关单位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及时变更《危害因素清单》。

5.8.3对本公司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按《新、改、扩建项目管理程序》中相关规定执行,并确保其危害因素得到辨别、评价和风险得到控制。6相关程序7相关文件

《风险评价报告》8相关记录

CQHG/HSE-JL015-01危害因素调查表CQHG/HSE-JL015-02危害因素清单

CQHG/HSE-JL015-03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2017-10-13 03:39:12 | #3楼回目录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充分识别危险,全面、即时掌握公司所有活动过程,合理评价风险,判定不可接受风险(重大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计划以及及时更新本方面的信息。

2.适应范围

本程序适应分公司范围内生产、产品、服务过程所有作业场所、所有作业场所的设施、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常规、非常规及潜在的危险辨识及风险评估。

3.职责

3.1各线、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产品、活动、服务过程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

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新。

3.2相关部门负责对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

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经技术副总经理批准确认。

3.3安保部负责组织各线安全主管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进行协调、审核

及监督。

3.4安保部负责制定本公司不可接收风险的汇总清单,并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实

施进行监督。

3.5安保部负责对全公司的生产安全(防火)策划控制措施进行有效性跟踪。

4.程序及要求

.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范围应包括: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承包商和参观者)的活动;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的人的因素;

——源于工作场所之外但对工作场所内的公司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有害影响

的已识别的危险;

——在正常工作场所附近,公司控制下的工作相关的活动所造成的危险; ——公司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无论是本公司的还是相关方的; ——工作计划或材料发生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体系或者公司内规范性活动发生变化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适用于本公司作业岗位或者作业过程的法律法规因素;影响或可能性影响工

作场中员工、暂性工作人员、承包商人员、参观者以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工作区域、过程、安装、机械/设备、运行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含使

用他们适应人的能力;

——紧急事态可能诱发或潜在的危害。

4.2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

4.2.1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

本公司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LEC法是一种常用的半定量的评价法——评分性,用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危险性以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安全健康事故的危害程度;

D——危险性

4.2.2风险程度的等级分类:

A类:D ≥ 120(重大危险源)

B类;60≤ D <120

C类:D < 60

4.2.3各部门根据以上方法,填写《危险源调查评价表》,由各(部门)线安全

主管组织本线相关主管对《危险源调查评价表》进行协调、评审后报送安保部。

4.2.4安保部汇总各部门的危险源调查评价表后,组织各线安全主管对各部门的

危险源评价表进行协调、审核,平衡后提出修改意见给各部门整改,最后由(线长)经理审批。

4.2.4各部门在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应根据危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间

等因素,评价现有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及适应性等。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或管理制度。

4.2.5各部门对A类及B类危险源应进行控制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

施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风险的大孝公司的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技术能力和相关方的意见并相适应。

4.2.6在确定控制措施时,或考虑改变现有的控制措施时,应根据下列顺序考虑

降低风险:

a)消除

b)替代

c)工程控制

d)标识/警告/或行政控制

e)个人防护器具

4.2.7安保部收集各部门的《危险源调查评价表》及控制措施,汇总制定《重大

危险源清单》,由生产副总经理确认(新项目由技术副总经理确认),由安保部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实施进行监督。

4.3评价结果的更新时机及频次

4.3.1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项目策划部门应识别工程项目存在的潜

在危险源并反映在可行性报告中。

4.3.2项目施工和验收部门应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存在和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辨

识和风险评价,验收时应识别该项目是否有新增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并会同安保部根据辨识、评价结果及时组织对重大危险源控制的更新。

4.3.3设备采购时,承办人员应通知相应的部门对采购的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和

风险评价。

4.3.4各部门每年应组织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审查评价,采取有效控制

措施,将风险程度降低到可接受的及新出现新的危险源进行更新。

4.3.5当发生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安保部应组织事故调查、分析,并依据分析结

果,对相应危害辨识评价进行更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3.6由管理方案控制的A类危险源,安保部应依据管理手册中目标和管理方案

的要求进行控制。

4.3.7对B类危险源由各部门依据4.2.5规定进行控制措施的策划,并对措施的

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检查。

4.3.8各部门在监控、检查中如控制措施不能满足控制目的的需要,则应对控制

措施进行及时修正,并将修正控制措施情况通知安保部。

4.3.9对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方法应编制清单。

5.相关文件、记录

5.1《危险源调查评价表》

5.2《危险源评分标准》

5.3《危险源评价、分类方法》

5.4《安全检查记录》

5.5《管理方案跟踪验证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