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1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瑟瑟:一种宝石,澄澈碧绿。此处指江水所呈碧色。

  3、真珠:即珍珠。

  赏析:

  俯仰之间,得一缕闲情;顾盼之中,见一番美景。残阳斜照,映得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新月渐上,宛若一张小巧亮丽的弓;江草青青,缀满了晶莹碧绿的露珠。“残阳”“水”“月”“露”四个意象,总括了暮江晚景的奇美。一“铺”字,形象地写出夕阳与地*线已**齐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真实地再现了江面一瞬间呈现的两种颜色变化,被历代诗家所称赞。第三句以“可怜”作为诗眼,写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阅读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1)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 通 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赏析: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赏析2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文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昏暗,牛李**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通珍珠)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地*线以下了。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2)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赏析

  《暮江吟》是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暮江吟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地*线以下了。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3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文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昏暗,牛李**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3)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文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昏暗,牛李**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4)

——暮江吟改写作文10篇

暮江吟改写作文1

  一天黄昏,我和同伴到江上谈心。我们做在小船上,一边喝酒,一边谈心。

  突然,同伴指着江面兴奋地对我说:“看!那太阳红得真可爱!”我一看,只见一道道夕阳的光斜斜地照在水面上,把那江水染成了红色和绿色。仔细一看,那江水近一点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深绿色,再远一点就是鲜红色,最后是一团燃烧的烈火,茫茫地跟太阳相接,随风荡漾。

  夜,来临了。弯如弓的新月高高的挂在天空中,它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洁白。草丛中,叶尖上,千万颗露珠滴溜溜地转,如万斛珍珠,晶莹剔透。哦!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面对着如诗的景色,我做了一首《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哈哈哈……好诗,好诗!”我们在笑声中踏**归途。

暮江吟改写作文2

  我从朝廷被贬到杭州当刺史,心里特别开心。我终于能远离朝廷了。船行走到半途停了下来。仆人告诉我,船出了点小毛病,叫我先下船。我一下船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了。我站在岸边,眺望着江面。只见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它的光芒照耀在水面上,水一边被映得通红,另一面却照不到,看起来是碧绿的了。看上去,江水一半好像是用红宝石铺成的,另一半是用翡翠铺成的。不到几分钟,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它变得像一张弓,美极了。再低头一看,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野草上滚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原来这不是珍珠,是美丽的露珠!弯弯的月亮像小天使们的弓,露珠似乎就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不早了!不早了!原来是仆人叫我上船呢!

  今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美丽极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3

  傍晚,水天交界的地方卧着一轮如火的夕阳,在水面上半沉半浮着。江面上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尾小鱼带着一道银光跃出水面,溅起好大的水花。一群野鸭在水面上**自在地嬉戏着:有的.悠闲地用脚掌划水,激起层层波纹;有的则胡乱扑打着翅膀,弄的水花四溅;还有的把头伸进水里,捕起小鱼小虾来,玩得可开心哩!夕阳照射下的江水被染成了火红色,而那些没被阳光照射到的江水则呈现了像玉一般的幽冷的青绿色,远看仿佛是一块上好的翡翠。

  九月初三的夜晚清朗明净,十分美丽。明亮的月牙被挂在高高的夜空中,散发着柔和的月光,形状酷似一把被人用丝绸仔细擦过的弓。是当年后羿用来射下九日的那把弓吗?还是嫦娥为了表达对后羿的思念,所以让天狗把月亮啃成了的形状呢?再看看脚边,草叶上悬着一颗颗摇摇欲坠的露珠。阵阵秋风吹过,草叶随风舞动草叶上的露珠也跟着晃荡起来。滴答!滴答!这晶莹的露珠好像是嫦娥和后羿相互思念的眼泪。

暮江吟改写作文4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看着大地,它大笔一挥,江面便染成了鲜红色。好似一条温暖的`毛毯,看上去舒服极了!而另一边,太阳将它画成了幽冷的青绿色,像位忧伤的姑娘正在哭泣。

  草尖上,可爱的露珠像极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夜晚的月亮升起来了!月牙就如同一把皎洁的、精巧的弯弓,静静地躺在夜空中。草丛中蟋蟀们拉着小提琴,蝈蝈们唱起优美的歌,蝴蝶们在草丛中翩翩起舞,好似在给他们伴舞,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好似在给他们照明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可爱啊!

暮江吟改写作文5

  水天相接的地方,是谁半遮着脸?哦!原来是夕阳呀!它就像个调皮鬼,又像个画家,大笔一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创作出了一副绝美的油画。一边是热情非凡的火红色,另一边是高冷的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草丛里的露珠像珍珠,晶莹圆润,点缀在绿叶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似的。秋虫唱着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夜鸟拍打着自己美丽的起膀,蝴蝶也来凑热闹,它随着音乐张开翅膀,翩骗起舞。忽地,一轮皎洁的新月慢慢升起,像一把奇形怪状的弓箭,会不会是爱神丘比特把弓箭忘记在这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6

  傍晚,夕阳西下,只有半轮红日在天空中照耀着大地,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落日的余晖照在地面上,波光粼粼,江面如同洒了金子一样闪闪发亮。晚霞照耀下的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绿的像一块翡翠,红的像一团火苗。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草儿和花朵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好似颗颗珍珠。一阵微风吹来,柳树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别提有多美了。而此时,天上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弓,静静地躺在星群密布的夜空……

暮江吟改写作文7

  傍晚,水天交界的地方卧着一轮如火的夕阳,在水面上半沉半浮着。江面上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尾小鱼带着一道银光跃出水面,溅起好大的水花。一群野鸭在水面上**自在地嬉戏着:有的悠闲地用脚掌划水,激起层层波纹;有的则胡乱扑打着翅膀,弄的水花四溅;还有的把头伸进水里,捕起小鱼小虾来,玩得可开心哩!夕阳照射下的江水被染成了火红色,而那些没被阳光照射到的江水则呈现了像玉一般的幽冷的青绿色,远看仿佛是一块上好的翡翠。

  九月初三的夜晚清朗明净,十分美丽。明亮的月牙被挂在高高的夜空中,散发着柔和的月光,形状酷似一把被人用丝绸仔细擦过的弓。是当年后羿用来射下九日的那把弓吗?还是嫦娥为了表达对后羿的思念,所以让天狗把月亮啃成了的形状呢?再看看脚边,草叶上悬着一颗颗摇摇欲坠的露珠。阵阵秋风吹过,草叶随风舞动草叶上的露珠也跟着晃荡起来。滴答!滴答!这晶莹的露珠好像是嫦娥和后羿相互思念的眼泪。

暮江吟改写作文8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看着大地,它大笔一挥,江面便染成了鲜红色。好似一条温暖的毛毯,看上去舒服极了!而另一边,太阳将它画成了幽冷的青绿色,像位忧伤的姑娘正在哭泣。

  草尖上,可爱的露珠像极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夜晚的月亮升起来了!月牙就如同一把皎洁的、精巧的弯弓,静静地躺在夜空中。草丛中蟋蟀们拉着小提琴,蝈蝈们唱起优美的歌,蝴蝶们在草丛中翩翩起舞,好似在给他们伴舞,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好似在给他们照明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可爱啊!

暮江吟改写作文9

  夕阳将余辉无私地洒在江面上。它是那样柔和,如同妈妈慈祥的目光,照着我的心。同时,江的半面似乎被一瞬间镀**一层金,像一块大毛毯铺在了广阔的江面上,是那样奇妙;没被夕阳映射到的半片江呈现出高冷的青绿色,像是披**一件绿色的衬衫,看着非常舒适。

  露水如同一滴滴晶莹、纯净、仙女般的热泪点缀在叶尖,它们在荡着秋千,摇摇欲坠,好不美丽!天上的明月是多么皎洁,犹如一把形状奇特的弓箭,挂在星群密布的蓝天,对我挥舞手臂打着招呼,有意思极了!草坪中居然有一支乐队,是谁在演奏乐曲呢?哦,原来是蟋蟀,它拉着小提琴,边拉还边哼着小曲,好不悠闲!呀!还有萤火虫,正打着灯,煽动气氛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如同一个三四岁的宝宝——是那样得可爱!

暮江吟改写作文10

  我从朝廷被贬到杭州当刺史,心里特别开心。我终于能远离朝廷了。船行走到半途停了下来。仆人告诉我,船出了点小毛病,叫我先下船。我一下船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了。我站在岸边,眺望着江面。只见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它的光芒照耀在水面上,水一边被映得通红,另一面却照不到,看起来是碧绿的了。看上去,江水一半好像是用红宝石铺成的,另一半是用翡翠铺成的'。不到几分钟,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它变得像一张弓,美极了。再低头一看,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野草上滚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原来这不是珍珠,是美丽的露珠!弯弯的月亮像小天使们的弓,露珠似乎就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不早了!不早了!”原来是仆人叫我上船呢!

  今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美丽极了!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5)

——《暮江吟》教学反思5篇

《暮江吟》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习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暮江吟》教学反思2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暮江吟》教学反思3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一、抓关键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之美。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 “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还有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引领学生通过换字的方法,比如把“铺”换成“照”“射”……都不行,因为夕阳已经没有那么强烈,只是把淡淡的光辉铺在了江面上,学生通过这种鉴赏比较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和画面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有滋有味地读出诗的韵律美。

  这首诗极具意象美和韵律美,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有滋有味地朗读去感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名读诗小达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一个一个地过关,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特别投入!

  三、借助想象,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的画面。在本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之美,感觉特别棒。

《暮江吟》教学反思4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习*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习和相互竞争的乐趣;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习来自于*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近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学古诗星级挑战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各自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

《暮江吟》教学反思5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习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6)

——暮江吟教学反思5篇

暮江吟教学反思1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课件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课件(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课件(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暮江吟教学反思2

  1、根据这次《暮江吟》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第一轮研究中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模式(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古诗晓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他们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学习网站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仅自己在网页中获取知识,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还不断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夕阳”而用“残阳”,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用“残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夕阳已接近地*面,异常柔和*静。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现在台前幕后,收信学习资源,建设主题学习网站,教师所作的工作与原来相比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这个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资源的海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在众多的信息中,不仅存在着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对本堂教学毫无意义的资源,通常这些无关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并对教学生产干扰。为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要在其学习过程中适时**。同时,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建设,设置更有意义的、更合理的情境,让网站成为有准则和约束的空间,使学生在享受开发性、自主性的同时,能够自觉地用公认的学习准则去适应网上学习。

暮江吟教学反思3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小故事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白居易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白居易诗歌小报等等。

暮江吟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暮江吟教学反思5

  1.“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在读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鸣,或陶醉,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灵。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7)

——暮江吟的教案3篇

暮江吟的教案1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意)

  1、 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的思想教育。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 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1、 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二、 自学研讨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 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三、 点拨辅导 重点点拨第二道:

  1、因为我家有好多*人,你像他们。她那水晶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我家有好多*人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什么?(相机释词迷惑 不解

  2、 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说:同他爸爸一样,是个*迷,现在连我也变成*迷了。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爸爸是*迷?又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是*迷?(释词滔滔不绝 绘声绘色)指导朗读第18、20节

  3、 是那些不说话的*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4、 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我还要当老师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 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四、 质疑巩固

  五、 作业

  1、 整理解释 滔滔不绝 迷惑不解 绘声绘色潜力 含苞欲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人 去** 当老师

  父母 *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暮江吟的教案2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意)

  1、 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的思想教育。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 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1、 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二、 自学研讨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 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三、 点拨辅导 重点点拨第二道:

  1、因为我家有好多*人,你像他们。她那水晶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我家有好多*人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什么?(相机释词迷惑 不解

  2、 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说:同他爸爸一样,是个*迷,现在连我也变成*迷了。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爸爸是*迷?又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是*迷?(释词滔滔不绝 绘声绘色)指导朗读第18、20节

  3、 是那些不说话的*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4、 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我还要当老师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 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四、 质疑巩固

  五、 作业

  1、 整理解释 滔滔不绝 迷惑不解 绘声绘色潜力 含苞欲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人 去** 当老师

  父母 *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暮江吟的教案3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抄一句诗意,学生再写一句要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8)

——《鸟鸣涧》和《暮江吟》教学反思3篇

《鸟鸣涧》和《暮江吟》教学反思1

  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情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因此,我在教学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著于个体感受

  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并不将诗文“解剖”的支离破碎,并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而是坚持粗讲。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教“月出惊山鸟”这诗句,我紧扣“惊”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山中春夜的月出、鸟鸣,显示出了春涧的极度静谧和纯净之病美。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9)

——课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菁选2篇)

课文暮江吟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朗读5遍。

  要求:

  1、基本会背;

  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课文暮江吟教学设计2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注释、赏析(扩展10)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1

  原文:

  [唐]杜甫

  丞相祠堂2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7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丞相祠堂,即*。诸葛亮于建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在今成都南郊。

  3、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传说*前有一柏为诸葛亮手植。

  4、映,遮掩。自春色,自为春色。空好音,空作好音。碧草自绿,黄鹂自鸣,春色与己无关,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与凄恻之感。

  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意为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诸葛亮《出师表》所云:“**(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6、开济,经邦济世。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成就帝业。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县南),与司马懿**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

  赏析:

  此诗为上元**(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游诸葛亮庙时作。诗借咏丞相祠堂,而深寄缅怀之思,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在,而已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三、四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末二句,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赍志而殁,深表痛惜。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