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和教学反思(精选3篇)

  1. 1教案和教学反思
  2. 2分数除法四则混和运算教案及教学反思
  3. 3《父亲和鸟》教学反思(附第二课时教案)

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案和教学反思2017-08-31 19:03:59 | #1楼回目录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万琼茹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80×=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

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3/8×8/35×1/56/7×7/61/40×40

(2)1/3×3×1/80×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4/7=()×5=1/3×()=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

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

重点难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掌握圆的正确画法。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

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认识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三、动手实践,讨论发现: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

2.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3.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

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d=2r或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阅读课本,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读一遍。练习:做第58页的“做一做”。

4.圆的画法。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画圆的工具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

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小结: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和做一做。

总结:

①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

②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③“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五、作业安排。

练习十四第1、2、4题。

利率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重点难点: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利率概念,学会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1.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

2.利息如何计算?

明确:

1.在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娶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老奶奶存1000元,两年后可以去会多少钱?(学生板书

演示)

老师提醒:存期两年,利率是4.68%,还要扣去5%的利息税。

1.1000×4.68%×2=93.6(元)

93.6×5%=4.68(元)

1000+93.6-4.68=1088.92(元)

2.1000×4.68%×2=93.6(元)

1000+93.6×(1-5%)=1088.92(元)

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归纳:

第一种方法先算利息,再求利息税,最后用本金+利息-利息税;第二种方法也是先算利息,再用本金+税后利息。都正确。

五、作业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其次,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更注重对他们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是这样设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复习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辅垫。尤其从准备题过渡到例3给学生搭了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桥梁,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使学生悟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律。2、老师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3、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当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第一组应用题完成后,在学生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后,接着全班交流问题的两种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表达,更清楚的表述,教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倾听者。而我在课堂上虽想到了这一点,还是急于归纳概括学生的结论,应让学生再说的充分些,让每个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更深更全面的去概括。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两名优秀的学生订正时表现得很

拘谨,话说的都不流畅,反映出平时常态教学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没有跟上,导致关键时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3、在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很多的同学有点模糊,不少同学知道不对应的量要先求出“单位1加几分之几”,但不会表述,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4、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就是因为被圈在了教师给的固定模式里,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而且还要求学生与同学互相交流着述说,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流利的语言来叙述给同学听,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而且对于自主思考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深入和深刻的思考,不断的成功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充满信心。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常态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品质

分数除法四则混和运算教案及教学反思2017-08-31 19:03:03 | #2楼回目录

《分数除法四则混和运算》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34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

数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baogao. ]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baogao. ]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复习引入

出示计算题

(1)75+20÷5(2)10×4-15(3)88÷[2×(10+1)]

(4)(5)2/3×1/2÷1/6(6)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1)按计算步骤分: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属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属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3.教师重点依据第二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说这些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说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也适用于分数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4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自主探究,并列出算式。若学生列出的是分步算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分组交流运算顺序。

提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回答后,让全班试算。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

(4)完成复习题中的第4小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出示7/8÷9÷7/12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讨论分数连除怎样计算?

(2)学生试算,师巡视,选有代表性的算法让学生板演。

a:7/8÷9÷7/12b:7/8÷9÷7/12

=7/8×1/9÷7/12=7/8×1/9×12/7

=7/72÷7/12=1/6

=7/72×12/7

=1/6

师生共同讲评这两种算法,归纳总结分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3)完成复习题中第5;6小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学困生。

(4)引导学生归纳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5)变式练习

出示:5/8÷0.125-1/4

观察上式,你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这道题应怎样计算。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在有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式子里,通常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学生自己计算,完成后,指名口叙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生对照检查。

(6)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3;4小题。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7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34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35页练习九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可能觉得不难,但却很容易算错,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计算习惯:要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每一步.)

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4:8÷2/3-47/8÷9÷7/127/8÷9÷7/125/8÷0.125-1/4

=8×3/2-4=7/8×1/9÷7/12=7/8×1/9×12/7=5/8÷1/8-1/4

=12-4=7/72×12/7=1/65/8×8-1/4

=8(朵)=1/6=19/4答:还剩8朵花。

教后反思: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除法的能力,拓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降低难度。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退到后台,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在讲解中,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附第二课时教案)2017-08-31 19:02:48 | #3楼回目录

《父亲和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简说

《父亲和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环保为主题,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帮助孩子们树立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父亲和鸟》是一篇以对话形式来体现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父亲”如何去保护鸟,如何去爱鸟,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看到“父亲”对鸟有着不同寻常的了解,从中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真挚的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能体味到“父亲”与鸟之间的亲密无间,由此领略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领悟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另外,对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课文所讲的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是相当远的,要他们体会对话中的内容也有一定困难。但这篇文章感情真挚,内容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对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去学习的。

二、教学策略

对话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内容表面看起来比较零散,但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围绕着父亲“知鸟、爱鸟”这个主题展开的。作为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零散的内容去体会其凝聚的实质,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又能挖掘出深一层次的东西来。结合课文的特点,重点放在阅读课文上,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由朗读、品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按照《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法上,采用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初读课文时,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通读顺课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一边读书一边分组讨论思考,提出质疑,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交流,老师给出评价与鼓励。还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三、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中,这一课总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书写生字,再读课文,能熟练、流利地朗读。第二课时:品读课文,体会父亲知鸟之心、爱鸟之情、护鸟之愿。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四、教后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含蓄深沉的文章,讲起来难度较大。这课的第二课时是我的一节公开课,我花了较多时间进行准备,所以着重谈谈在第二课时教学后的一些感受。上完这节课后,感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一些可取之处,但也有不少不足的地方。

(1)可取之处

1、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谈话导入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这课的中心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最爱唱歌的鸟”。以这句话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出能表现父亲“爱鸟”的句子,在品析词句的过程中逐步感悟父亲“知鸟”是因为父亲“爱鸟”。因为文中的句子大多是描写父亲的“知鸟”,有的句子浅显易懂,有的则需要深入理解,如此预设问题,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参与课堂的机会。

2、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预先制作好课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图片直观地展现一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关键词,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较好基矗

3、通过组织分角色朗读关于“父亲”和“我”对话的几个自然段,使学生能站在“父亲”和“我”的角度上,在对话中进一步体会到“父亲”的知鸟之心、爱鸟之情。同时抓住最后那句别有深意的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我”会为父亲不是猎人而感到高兴。那是因为“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爱鸟”,虽然没有父亲的深切,但是“我”已经有了“护鸟之心”。

4、在最后的拓展延伸中,通过朗诵《我爱小鸟》这首诗及有关的说话训练,加强了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进行了词语积累。

(2)不足地方

1、感觉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放得不够开,课堂上还是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如果设计一些开放性更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但这种设计对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有点不敢如此尝试。

2、课堂机智还有待提高。在与学生合作探究互动过程中,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一些完全没有预想到的回答时,会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例如在最后拓展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我爱小鸟________”。有不少孩子的回答都相当出色,有的孩子说“我爱小鸟飞翔的身姿”,有的孩子说“我爱小鸟鲜艳的羽毛”。这时,一个语文基础不怎么好,在课堂上极少发言,发言也是胡乱回答的孩子举手了,他站起来回答“我爱小鸟肥肥的样子。”顿时,回答引来其他孩子的哄堂大笑。我回答了一句“嗯,肥肥的小鸟是挺可爱的。”过后想想,对于这类基础较差的孩子,其实我可以再稍加引导,例如可以告诉他,比起“肥肥的”这样口语化的词语,“胖乎乎”这样的ABB形式的词语更恰当,也更显得小鸟的可爱。

附:《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父亲和鸟。我们上节课已初读了课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打出第一句,学生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最爱唱歌的鸟。)从这句话里面你们知道了什么?(父亲喜欢树林也爱鸟儿)

这篇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感觉到父亲喜欢树林喜欢鸟?请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看谁读得好,找得快。

三、品读课文,体会父亲因为爱鸟,所以了解鸟;因为爱树林,所以了解鸟。

学生朗读汇报,学生个别汇报,随机抽出句子(学生说一句出示一句)

1、课件出示雾蒙蒙的树林图

a、1、请汇报的学生来读这句话;2、父亲是怎样确定林子里有鸟的;

3、“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看到了什么?叶子在动;“用鼻子闻了又闻”闻到了什么?鸟味。从那句话看出来,出示句子。“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4、我和父亲一起进林子的,我看到叶子在动,闻到鸟味了吗?为什么父亲闻到看到我却不行?(因为父亲对树林很熟悉,对鸟儿很了解。)从这两句话能看出父亲爱鸟吗?从哪里看出?5、“喃喃”什么意思?你来喃喃地说。6、父亲是怎样说话的?(生:轻轻地说。师:一起读一读)

总结:因为父亲熟悉树林,了解小鸟,所以知道有很多鸟,父亲很爱树林里的这些小鸟。b、“鸟也有气味?”(对,文中的“我”也非常不理解。父亲是怎么解释的?)“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我和父亲对比,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但是父亲却能闻到鸟儿的味道。父亲是怎么闻到鸟儿的味道的?(鸟儿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解释“焐”字,火字旁。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是它变暖。)热腾腾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热腾腾的?(学生举例)

c、父亲又说:“听,鸟要唱歌了。”

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鸟儿要唱歌了,唱了没有?还没唱,父亲就知道了,说明什么?)

d、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为什么父亲这时也最快活?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和鸟儿的关系如何?父亲和鸟儿们简直就是亲密无间了,因鸟儿开心而开心,简直就是鸟儿的知音了。)

e、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父亲在说这话的时候带着怎么样的心情?担忧。为什么担忧?他喜欢小鸟、爱小鸟,当然不愿意有别人伤害它们)

2、小结过渡:父子对话间表现出父亲的对小鸟的了解,表现出父亲对小鸟的担心,这样的父亲我们怎能不说他----爱鸟、知鸟(出示句子: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3、最后一句话(老师范读)——“父亲不是猎人”,为什么我这么高兴?说明“我”和“父亲”一样喜欢鸟儿。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拓展阅读《我爱小鸟》(轻声自由朗读,齐声朗读)

我爱小鸟

我爱小鸟美丽的羽毛,

我爱小鸟清脆的鸣叫。

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生活里,不能没有它们的歌唱;

大树上,不能没有它们的鸟巢。

叔叔,快放下你手里的鸟枪,

收起你捉鸟的网套。

让所有的鸟儿和我们一起过快乐的日子,

多么幸福,多么美好!

2、说话练习

我爱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______,不能没有它们的__________;

______,不能没有它们的__________。

_____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_____,不能没有它们的_______;_____,不能没有它们的_______。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